8月16日,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全国赛)、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治均等化与可及化研究》新书联合发布会暨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和小包公·法律AI共同承办。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教授姜伟,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恒胤,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一级高级法官王勇,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教授毕雁英,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潘文庆,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袁笑一,湛江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东玲,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曾雷等出席会议?;嵋橛苫鲜Ψ洞笱Хㄑг涸撼ぁ⒔淌?、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张永忠主持。
姜伟在致辞中向征文比赛的成功举办和获奖征文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征文比赛的指导单位广东省社科联和主办单位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小包公·法律AI表示衷心感谢,向小包公AI团队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敬意。
他指出,在数字时代,如何培养契合时代需求、兼具管理学素养与执政能力的复合型干部人才,是新法科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时政分析征文比赛立足粤港澳,辐射国内外,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攀升,在构建法学研究新范式、推动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法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已成为发掘和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的重要平台。他认为,数字法治是新兴领域,数字法学是朝阳学科,为有志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对青年法律人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青年法律人站在数字法治道路的前沿,兼具数字时代基因与法律专业素养,在数字法治研究中拥有独特的优势,既能理解法律的深层逻辑,又能拥抱技术变革,是弥合法律与科技鸿沟的桥梁,是推动数字法治模式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是未来数字法治的领导者和建设者。
姜伟强调,青年法律人要将优势转化为推动数字法治建设的实际行动,既要勇于在未知知识领域创新、参与规则塑造,也要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既要积极拥抱技术赋能,也要坚守法律人的伦理底线和价值追求。他鼓励青年法律人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成为推动数字技术与法律治理深度融合的主力军,成为数字法治的深耕者、数字伦理的倡导者、数字权利的守护者、法律智能的开拓者,积极构建适应数字文明的新型法治体系,为创造更高水平的法治文明和素质正义贡献力量。
王恒胤在致辞中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对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广东省社科联和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从历史底蕴、办学规模、师范特色、发展势头等维度,概述了华南师范大学在打造教师教育强校名校、加快建设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前列的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进程中的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着重介绍了华师法学院通过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与学科交叉创新平台,依托广东省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基地小包公?法律AI,连续举办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和系列论坛、研讨会,成功推出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治均等化与可及化研究》等重要学科建设成果,并为推动“人工智能+”法学教育与研究持续发力,现已成为华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基地。
他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如何将人工智能的澎湃动能注入法学教育血脉,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坚实路径架设连接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科技的桥梁,是我们共同肩负着的时代使命。本次研究会便是见证收获的仪式,更是互鉴碰撞的重要契机。他表示,华南师范大学愿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继续深耕这片智能法治的沃土,以教育之“智”赋能法治之“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宜航代表广东省社科联对大赛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不懈努力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致以崇高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关注、支持广东社科事业发展的各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历经五届,覆盖面持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业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法学教育领域一张熠熠生辉的闪亮名片。高校学子积极运用现代实证研究方法,聚焦法治实践中的真问题、新问题、难问题,以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探究法治规律,贡献青年智慧。这充分体现了比赛在推动法学教育模式革新、深化法律实证研究、培育高水平复合型法治人才、助力法律实务加力提效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提到,省社科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履职以来,以大纵深推进应急性、前瞻性、储备性研究为切入点,实施“系统性变革、集成式重塑”,聚焦12大业务板块多措并举推动9大转变,积极打造最具活力、最具向心力、最具赋能能力的一流社科联。2022年以来,省社科联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建成18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与教育厅、科技厅推动设立的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形成珠联璧合之势。这些重点实验室营造的创新生态、产出的重大成果、带来的范式变革,实证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澎湃创造力、旺盛生命力。繁荣发展社科事业,希望在青年。省社科联始终高度重视青年,致力为青年才俊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可能,出台了包括设置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开辟学术集刊矩阵的“青年扶持通道”、建设“青年学术工作坊”、设立1000万元的“青年学者学术原创出版基金”在内的有力举措,让青年社科人在广东找到梦想起航的锚地、事业腾飞的支点、成才成功的黄金赛道。
李宜航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着人类社会,倒逼着包括法学在内的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加速进行范式革命,力求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巨系统问题中担负起知识变革、思想引导的崇高使命。在此历史形势下,省社科联愿与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和实务部门一道,统筹整合资源,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着力把包括“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重点科研平台,打造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基建、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力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革故鼎新中开新图强、在经世致用中辉光日新,尤其在加快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上持续攀登新高峰,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姜伟、王恒胤、李宜航、毕雁英等为本次比赛获奖代表和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证书。本届比赛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380余所高校、超4130名师生踊跃参与,共597篇论文进入评审环节,最终评出本科生获奖论文36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8篇;研究生拟获奖论文24篇,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2篇。
随后举行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治均等化与可及化研究》新书联合发布会以及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
本次会议吸引了北京、上海、香港、澳门、武汉、成都、广州、深圳等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涵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近40家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学者,《中国法学》《清华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财经法学》《北方法学》《南大法学》《学术研究》等知名学术期刊编辑,湛江国际仲裁院、湛江司法局、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等单位负责人,以及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近40家媒体记者。开幕式结束后,下午的分论坛将继续聚焦“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围绕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经验交流、人工智能法律应用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