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虽远,忠魂长存
“烽火”二字
既状战争之酷烈、斗争之绵密
亦喻民族危亡之际的救亡星火
“忠魂”一词
既颂英烈之赤诚、气节之浩然
亦凝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
华南抗战史诗
《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
李宜航 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2025年8月
《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编撰的学术文集。
该文集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策划,精选自近年国家社科基金及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30篇,分为6大专题:“华南抗战史研究综论”,梳理华南抗战史的整体脉络与学术进展。“中共华南抗战的战略布局与军事斗争”,聚焦华南抗日武装的战略战术与发展历程。“战时中共在华南的统战工作”,展现华南抗日统一战线的构建实践。“战时华南的国际合作与国际关系”,揭示华南抗日敌后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联。“战时华南的经济与社会”,呈现抗日时期华南地区的民生与生存图景。“战时华南的教育与文化”,阐释救亡图存中的教育坚守与文化抗争的时代价值。
该文集出版,既是对既往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与集中展示,也是华南抗战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拓展。这段波澜壮阔的抗争史的书写与传承,激励吾辈与后世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矢志奋斗。
目录
华南抗战史研究综论
孤悬敌后的战略支点:华南抗日纵队的“中流砥柱”地位何以能够确立? / 李宜航 张冰 黄欢 徐玲玲
华南抗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 张金超 吴婉惠 赵琳琳
改革开放以来的华南抗战史研究 / 左双文
中共华南抗战的战略布局与军事斗争
中共华南抗日的战略布局(1936—1941) / 李 翔
从统战到自主:中共广东省委开展武装工作的历史考察(1938—1942) / 钟 健
中共在华南沦陷区的抗日斗争 / 左双文
中共广东省临委对东江纵队的领导及其历史经验 / 欧阳湘 朱华强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东江游击队武器来源渠道研究 / 王英俊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征问题研究 / 黄正林
战时中共在华南的统战工作
国共离合与中共东江抗日武装的发展(1940—1943) / 尹智博 左双文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探微 / 赵 峥
张文彬领导广东党组织对余汉谋部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1937—1942) / 王英俊
统战工作与中共东江抗日武装的发展(1938—1940) / 尹智博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李济深的统战工作 / 王英俊
战时华南的国际合作与国际关系
战时英军服务团与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合作探究 / 胡德坤 彭 梅
华侨和港澳同胞在东江的抗日活动 / 游?;?nbsp;
抗战时期香港秘密大营救若干问题考辨 / 游海华
未严格执行的禁运:滇缅路封锁前后的中英缅关系 / 左双文
二战时中法在华南的军事合作构想 / 左双文 陈舒媛
战时华南的经济与社会
全面抗战时期广东统一币制政策探析 / 柯伟明 杨 鸿
1938年广东省国防公债的筹募与社会响应 / 柯伟明
政经时局与粤澳金融关系的深化——1940年代广东省银行澳门支行的个案研究 / 吴义雄 陈健鸿
抗战期间广东省银行沟通潮梅汇路之研究 / 袁 丁 秦云周
华南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与私营侨批业经营关系研究 / 秦云周
全面抗战时期广东洋米进口述论 / 徐 畅
战时华南的教育与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华南高校在粤北的办学实践及其特征 / 廖 益 张玉龙 童顺平
逆行东迁: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回迁粤北新探 / 洪 雨
李应林与抗战时期岭南大学的迁校实践 / 谌 畅
广东图书馆界的抗战后援工作研究 / 辛秀琴
战争与体育:“球王”李惠堂与全面抗战时期的足球运动 / 赵 峥
关键词
通过孤悬敌后、中流砥柱、南方纽带、秘密工作四个关键词,《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邀您走进这段感天动地的历史。
关键词一
孤悬敌后:华南抗日纵队的生死突围
华南敌后战场孤悬华南、四面受敌,斗争环境之险恶、形势之复杂世所罕见,而其战略地位之重、历史贡献之巨亦不容磨灭?;隙劳卸荻?、琼崖纵队等武装力量,奋战七年余,书写了抗战华南“中流砥柱”的历史功勋。
在如此复杂严酷的环境下,华南纵队何以能够坚持斗争、不断壮大?何以能够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非凡战绩?
翻开《烽火忠魂》,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华南抗日战队探索出的一系列独特而灵活的游击战术:珠江纵队前身广游二支队的250名游击队员在西海大捷中创下“八分之一兵力胜敌”的经典案例;东江纵队利用百花洞的地形特征设“口袋阵”,毙伤日军50余人;港九大队采取奇袭、伏击等小仗、巧仗形式与日军周旋,开展“城市近郊游击战”和“海上游击战”……
走进这段被硝烟掩映的历史,去看一群孤悬敌后的英雄,如何以血肉之躯在绝境中撕开生路。
关键词二
中流砥柱:在华南,他们挡住了日本的“南进”
华南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后,国民党主力西撤,中国共产党核心力量集中在华北、华中,华南抗日纵队作为华南敌后唯一成建制的抗日武装,成为守卫华南及中国“南大门”的关键力量。
分散于华南全域的抗战部队,有效牵制了日本南进的精锐部队,封锁了日军海上联络和资源运输的要道,成为消解日本“以战养战”战略、加快侵华力量衰竭的重要因素。
散布在山海之间的游击队伍,何以改变日军的南进战略?翻开《烽火忠魂》,走近在绝境中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的华南英雄们,感受他们的坚韧与勇毅。
关键词三
南方纽带:守望希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华南地处国统区腹地,同时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抗战期间,华南抗日纵队既要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推进跨党派合作、联结海外支援力量,也要时刻防备来自日军和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突袭。
在这种内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华南抗日纵队却成功团结了“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各阶层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华侨和部分爱国士绅”,整合了包括国民党地方武装以及少数民族武装在内的多元抗日力量,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南方的重要纽带。
从港澳到南洋,从侨乡到山村,一条隐秘的纽带在战火中悄然织就。正是这条纽带,让孤悬敌后的华南纵队“活下去”“连出去”,撑起了华南的抗战脊梁。
关键词四
秘密工作:华南抗战的运作与实践
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华南地区凭借特殊的地理与政治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秘密抗战体系。1938年5月至6月,日军对广州实施大规模轰炸,随后广州沦陷。中共中央组织部于同年11月1日指示广东省委在敌占区开展秘密工作。
该书围绕华南抗战的秘密工作展开深入剖析,详细介绍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抗日团体等在情报传递、群众动员和策反敌伪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书中还记述了日军进攻香港后,廖承志、连贯等人成功组织实施营救数百名困留香港的文化界和民主人士的“香港秘密大营救”行动,并通过比较研究和多重史料互证,还原历史原貌。
结语
《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
不仅是一部战争史
记录了华南儿女在险恶环境中创造的奇迹
它也是一部社会史
书写了普通人在生死线上守护家园的坚韧
它还是一部世界史
揭示了华南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它让我们重温一部救亡图存的英雄史
历史并未远去,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抵达